openART.png

Hi.

OpenArt is an independent curatorial art media platform. Publisher of [soft] artist interview magazine.

 VICE 创想计划关于《公寓展》的访谈

VICE 创想计划关于《公寓展》的访谈

原文连接

"在成为微信用户第五年,我突然发现自己越来越不需要出门看展览。只要朋友圈里的艺术家、策展人足够多,他们能24小时不间断地提供给你各种展览讯息。有时候这些覆盖现场角角落落的图片、影像会一下子铺天盖地而来,让宅在家里翻弄手机的我产生一种“足不出户就看了好几场大展”的满足感。尽管这些不断“复制”原作的举动使观看变得有些廉价,但它无疑大大增加了展览的曝光度,使更大范围的讨论变得可能。而半个月前,艺术机构 OpenArt 举办的一场“只存在于朋友圈转发中”的微信展览则对新媒体成为展览媒介本身开启了思考。

这场名为《公寓展》的线上展就像名字听上去那样跟公寓密切相关,它要求参与者把原本作为卫生间、客厅、卧室的室内场所当做艺术空间进行布展,通过在非机构性场地的创作思考艺术和生活的边界。它首先邀请了一部分艺术家来到 OpenArt 位于上海的公寓,现场安装符合“公寓”语境的作品。当晚温馨的“公寓”场景很快以图文形式发布在公共号上,每件作品同时配有艺术家的创作构思和特约评论人的点评。随后,OpenArt 又通过微信公众平台在线上召集各地艺术爱好者举办自己的公寓展,以照片的形式记录作品与现场情形。这些收集到的作品按照新的策展思路排列组合变成了新一期线上展。

程然《橙&蓝》,饮料,液体,尺寸可变,2015,艺术家要求执行人去超市购买橙蓝两色饮料供现场观众饮用。

程然《橙&蓝》,饮料,液体,尺寸可变,2015,艺术家要求执行人去超市购买橙蓝两色饮料供现场观众饮用。

这一介于实体展览和虚拟美术馆之间的形式中,图片的角色由于作品与空间关系的取消变得尤为模糊。它们既可以作为观看作品的通道,也可以是作品本身。而除此之外艺术家绝对不想要的大段作品陈述也组成了展览的重要部分。这些有趣的特质让《公寓展》变得更加令人好奇且值得探讨。我们很快找来了 OpenArt 背后的策划人 Chen 与她聊了聊以新媒体作为展览媒介的可能性。

创想计划:你好,Chen,能跟我们详细讲述一下《公寓展》这个项目吗?这个想法是怎么产生的?最后收到的作品都来自艺术家吗?

Chen:《公寓展》的想法,来自好几个方面。一方面是因为前一阵我看了小汉斯(Hans Ulrich Obrist)的书《策展的方式》,书里小汉斯讲述了他刚起步时想要参与艺术界,但是没有展览场地也不知从何开始,所以他的几个艺术家朋友就建议他在自家厨房做一个展览。于是他就找了几个艺术家真的做了起来。

我当时看完这篇文章很有感触。因为最近几年,尤其是上海,各种美术馆、展览机构、艺博会兴起。表面上看起来很繁荣,但底子里是商人利用艺术赚钱。在这种情况下,艺术和艺术家实际是被绑架的。当然很多人会说,他们还是为艺术家带来了更多资源和展出机会。但在这样的环境里,艺术家会被迫商业化。我非常怀念早些年艺术还处于半地下状态的那段时光,艺术家冒着展览随时会被关掉的风险做艺术。

恰恰《来自某处的圣诞祝福》,酒店浴巾,30X30厘米,2015,用酒店浴巾折成小动物形状并摆在公寓内的床上。用毛巾折动物的做法据说是五星级酒店的细节标志。

恰恰《来自某处的圣诞祝福》,酒店浴巾,30X30厘米,2015,用酒店浴巾折成小动物形状并摆在公寓内的床上。用毛巾折动物的做法据说是五星级酒店的细节标志。

最近,我正好新租了个工作室。但这个工作室的环境比较居家,并不适合做常规意义上白盒子里的“严肃”展览。在看完小汉斯的文章后,我觉得展览也不一定就要在正式空间,很多作品被藏家买回去后也不就是放在居家环境里吗?当时正好快要过圣诞节,我就找来了朋友圈里在做作品的朋友,让他们来做展览的同时参加派对。想像一下大冬天,艺术家们一手拎一瓶酒,另一边夹着一件作品去参加派对,在现场安装,然后和其他艺术家交流聊天喝醉的画面,还挺好玩的。因为之前在公众号里推送了小汉斯《厨房展》的文章,所以背景和思路都很清楚,大家也都很愿意参加。

同时我又发了一篇《公寓展》的公开召集。邀请公众号的粉丝们在他们自己家里做作品或展览,然后发送照片给我做线上展出。

至于收到的作品,我并不清楚那些粉丝平时是做什么的,但只要他们投了稿,那至少在这个语境里他们就是艺术家。来参加上海公寓展 Party 的有些是朋友的朋友,他们平时可能做设计,或画廊媒体,还有些是在外地远程参加的学生。最好玩的是,这些“非职业艺术家”和这个展览里有些已经颇有名气的“真正艺术家们”的作品一起展出。并没有常规展览的限制,非常好。

微信后台大家有什么反应吗(特别是艺术家之外的普通读者)?

微信后台当时《公寓展平安夜派对+开幕》那篇文章在圣诞节晚上发出去没多久就收到一位粉丝留言说“过于矫情”。哈哈哈哈哈!我觉得还挺好笑的。所以就回他/她说“圣诞快乐!”另外附上一朵玫瑰花表情。

王懿泉《for future use》,文字,樟脑丸,玻璃杯,尺寸可变,2015

王懿泉《for future use》,文字,樟脑丸,玻璃杯,尺寸可变,2015

其实我也不知道 OpenArt 的粉丝到底是些什么人。我自己也很好奇普通读者能从中找到什么兴趣点。

创想计划最近有报道一些数字艺术家在虚拟美术馆做的展览,包括之前艺术家媚潇(Michelle Proksell)策划的线上展览平台 Netize.net。微信展览与虚拟美术馆展览相比有什么区别?

我之前并不了解媚潇做了这么一个在线展览平台,只知道她整天在微信朋友圈发微信朋友圈的截图。但是我刚才去看了一下Netize.net,感觉是一个针对用数码艺术和网络来创作的中国艺术家集合。Panther Modern 看上去很酷,但是不会 3D 建模的艺术家就没法参加了不是吗?

总的来说,微信展览其实更多在于它的传播性,作为媒体和社交平台纪录和报道的特质,告诉你某件事情发生过了。虚拟美术馆并不在乎它的阅读和转发量,它只要存在就好了,它在网络中有一个地址,你可以随时找到它。而微信展览的寿命可能最多只有几天时间,后来就被埋没了。它的重点是为了让更多人看到。注意力经济嘛。

我觉得这些现象也很有意思。当人们大多数的时间都待在屏幕后面的时候,展览就有必要去寻找新的渠道来吸引关注。以前是人们去展览,而现在是展览把自己送到人们眼前的屏幕上,寻求被看。

你觉得艺术家会因为这是一场微信上的展览而减少创作的严肃性,使展览最终看起来更像是圈内人士自娱自乐的活动吗?

公寓展 Party 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把艺术家们聚到一起自娱自乐。整天把自己端着,因为市场的需要而只呈现“严肃”的一面有点无聊。艺术家也是需要放松的。但是就像一开始的时候讲到的,虽然展览的形式和气氛是轻松的,但出发点和对创作环境的反思还是很严肃的。至少我是这么想的,我想参加的艺术家们应该也了解这一初衷。而且从 Open Call   粉丝艺术家们所递交的作品来看,他们其实都是挺认真地在思考和公寓空间里做展览的可能性的。

郭城《谁的?》,装置,7 x 3 x 6厘米,2015,艺术家做了一个电子装置藏在桌子底下,在party期间模仿手机震动的声音。

郭城《谁的?》,装置,7 x 3 x 6厘米,2015,艺术家做了一个电子装置藏在桌子底下,在party期间模仿手机震动的声音。

线上展览对策展思路有什么影响?

嗯,其实所谓的线上展览准确来说是线下已经发生的展览以图片形式在线上呈现。从这一点来说,和展讯媒体稿并没有太大区别。但是线上展览因为对实体空间并没有要求,而是通过图片、文字的形式来讲故事,所以那些比较观念性、没有实体的作品可能会得到更好地理解。而另外一方面,图片的重要性也更加突出。

微信展览的呈现方式比较单一,只能是一个垂直浏览图片和文字的过程,这一点对展览而言有限制性。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对啊。微信展览是纯平面、从上而下的观看方式。作品在空间里的关系被取消了,但是会存在作品出现顺序和上下文的关系。这和编排一本杂志或书籍比较相似。但是限制性也会带来特殊的可能性。其实我还没有认真想过把微信当作展览空间来策展这件事,之前只考虑了它几乎无成本的传播性。

展览结束后,策展人和艺术家(如果后台的观众也有参与)会对展览进行后续讨论吗?作为一个公众号如何处理或者保存艺术家的作品?
林科《林科诗两首》之一,文字,美纹纸,尺寸可变,2015

林科《林科诗两首》之一,文字,美纹纸,尺寸可变,2015

展览结束后有请《艺术世界》杂志的编辑王懿泉来对每件作品进行一句话点评。其实我并没有预想到《公寓展》会引起这么多人的关注和兴趣。其实我也蛮想跟踪一下到底是哪些点让他们觉得有意思。另外在上海公寓展开幕结束之后,我们有一周对公众开放的时间,观众可以通过微信后台预约来公寓看展。那时几位观众来现场和我进行了当面交流和讨论,还挺感人的。其实我还有想过要把展览的经过做成一本小书。但是这得看有没有看时间和经费。参展艺术家的作品是实物就归还给他们啦,有的还没来拿走就暂时放在工作室里。

你想象中的最棒展览形式是什么样的?

最棒的展览形式就是一群艺术家漂浮在热带的海域上放着音乐喝着酒然后想一想要怎么在船上做个展览。最好是把观众,藏家,画廊主,策展人都困在一艘船上哪也去不了,只好听任艺术家摆布!

袁小鹏《衣架》,照片装置,40X40厘米,2015,艺术家来公寓踩点时发现了这里的折叠衣架,于是在开幕时带来了从朋友处借来的4个衣架以及一张这些衣架的照片,并把它们挂在折叠衣架上。

袁小鹏《衣架》,照片装置,40X40厘米,2015,艺术家来公寓踩点时发现了这里的折叠衣架,于是在开幕时带来了从朋友处借来的4个衣架以及一张这些衣架的照片,并把它们挂在折叠衣架上。

接下来还会有什么以微信为载体的线上计划吗?

嗯,有很多线上线下结合的计划。微信的功能主要是发布信息,召集大家参与,然后展示发生的事件和项目。

比如后面有想过通过微信召集大家来参与一个叫做“Side Projects Weekend Co-working”的项目。就是希望把有一份正式谋生工作、但是又不甘于只做赚钱的工作,有疯狂的奇思妙想、但是没有志同道合的社群讨论,自己实施起来有技术障碍或拖延症的艺术和设计方面的年轻人聚到一起进行技能交换,并帮助孵化他们的想法。"

by Sherry — 2016.01.20

现场报道+资料整理之“如何申请国际驻留项目"

现场报道+资料整理之“如何申请国际驻留项目"

OpenArt平安夜派对+公寓展开幕

OpenArt平安夜派对+公寓展开幕

0